时间:2023-06-13 08:16:56 | 浏览:119
欢迎关注头条号《写乎》,您的足迹就是《写乎》!
推荐:钱钟书先生的《管锥编》是一本什么书?
文/谭汝为
(一组湖口县石钟山图片)
【作者简介】谭汝为,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,从事汉语词汇学、修辞学、民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。主要著述《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》《词语修辞与文化》《人间词话·人间词校注》等。
【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】
笔者到江西参加学术会议,返程时与北京教育界几位同行游览了享誉海内外的石钟山。石钟山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东南岸,临湖瞰江,素称“江湖锁钥”。从湖口镇下车,我们登上了这座海拔约70米,面积约0.3平方公里的石质小山。只见:危崖高耸,楼阁参差;曲廊横槛,小桥流水;茂林修竹,古樟蔽日;塔亭玲珑,石岩奇秀。徜徉其间,陶醉于江天浑茫的湖光山色之中,颇有登临蓬莱仙境之感。
在山亭小憩时,与同游者背诵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,自然谈论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。
(一)历史上,石钟山取义得名有三种说法
一是主声派,认为此处水石相击,声似洪钟
《水经注》作者郦道元认为:山名由来是因为“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”。唐人李渤在《辨石钟山》中认为:石钟山的石头可以发出类似铜铁的声音,因此山乃以声得名。宋人苏轼经过实地考察,“叹郦元之简,笑李渤之陋”。他认为:声似钟声的不是简单的水石相搏,更不是潭上的扣石之声,而是山下石穴罅中微波出入发出的“涵澹澎湃”之声以及“空中而多窍”的水中巨石与风水吞吐发出的声音。
二是主形派,认为山形似钟,故以形命山名
这派的代表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,其观点是:全山皆空,如钟覆地,故得钟名。
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
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,其《舟中望石钟山》诗云:“洪钟旧待洪钟铸,不及兹山造化功;风入水中波激荡,声穿江上石玲珑。”指出山形如洪钟,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。
(二)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科学,更符合实际呢?
从现代科学角度进行分析,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的,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,因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,而形成了奇特的熔岩地貌;特别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冲刷溶蚀,其山体下部几乎被掏空,呈中空之状。
另外,山体外形上尖下圆,孤峰处于江边湖畔的平原上,宛如洪钟覆地。山下石钟洞,乃穹形溶洞,当长江与鄱阳湖水灌注溶洞之内,风兴浪作,水波连续猛烈地冲击洞顶与四壁, 砰訇之声回环四起,余韵绵绵,尤以物击钟,声布四方。
可见,“形声结合说”更符合实际。石钟山既有钟之形,且有钟之声,形声兼备,乃其取义得名的真谛。
(三)苏轼为什么会误判
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、治学严谨的大学者,为什么在《石钟山记》中却对这座山名之由来产生片面的误断呢?其原因有三:
一是苏轼游石钟山是元丰七年农历六月初九(公元1084年7月14日),正处涨水季节,山体下的石洞已浸入水中。据记载:石钟山附近的水位,涨水季节(5月至7月)与枯水季节(11月至2月)其落差平均在12米左右。因此苏轼考察时,因涨水,无法看到石钟山状如覆钟的形体。
二是苏轼只是在一个深夜乘船往崖下考察,他听到水声与钟声相类,就认为解决问题、探至本原了,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周密深入而详尽的调研。
三是苏轼端着文人的架子,没有向当地寺僧、渔工、水师虚心请教,反认为他们“虽知而不能言”,因而丧失了向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士进行调查了解的绝好机会。
苏轼在《石钟山记》中,对前人的定论不盲从,不轻信,主张经过实地考察来解决学术难题,这种治学态度当然是正确的。但是苏轼的实地考察却是草率的,所以导出了片面、不准确的结论。
正如清人俞樾在《春在堂随笔》中批评的:“东坡当日‘尤过其门,而未入其室也’。”
苏轼成名微探:你知道家庭教育有多重要吗?
苏东坡这个“私生子”,竟敢伪造皇帝圣旨!
杨玉环(3):香消玉殒马嵬坡
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,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。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,取什么名、有什么讲究,其实并不重要。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《石钟山记》之后,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。石钟山苏轼说,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,山下多
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,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。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,取什么名、有什么讲究,其实并不重要。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《石钟山记》之后,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。石钟山苏轼说,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,山下多
欢迎关注头条号《写乎》,您的足迹就是《写乎》!推荐:钱钟书先生的《管锥编》是一本什么书?文/谭汝为(一组湖口县石钟山图片)【作者简介】谭汝为,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,从事汉语词汇学、修辞学、民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。主要著述
原文: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
有一座山,一篇游记让它声名远扬,在文学界和军事界都赋予了传奇色彩,这里既有学术上的各抒己见,又有战场上的兵刃相见。900多年前,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携爱子苏迈深夜泛舟彭蠡口,亲探水浪拍打的崖壁和岩洞,证实了“石钟”之说,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石钟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
苏轼·《石钟山记》英译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枹止响腾
苏轼,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,这里就不赘述。本文是一篇以游记来昭示哲理的散文,通过记叙、探究“石钟山”得名缘由的过程,说明凡事需要亲临实践、调查研究,才能获得真相,切不可主观臆断、轻信传言。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宋神宗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六
石钟山 ,素有“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”之称,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,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也是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。 石钟山海拔61.8米,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,面积0.2平方公里。因山
相信去过石钟山的朋友都有过好奇,为什么不是铜钟或铁钟,世上哪有用石头做的钟,就是做好了也敲不响,不响也就不能叫钟。其实,古时候的人也和我们的想法一样。于是乎,一群闲的无聊文人雅士又或文人相轻,都陆续参与到石钟山之名由来辩论中。 首先挑起论
江西九江,因长江九条支流在此地汇聚并流入鄱阳湖而得名,是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,素有“九派浔阳郡,分明似图画”之美称。据统计,九江现有230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,除了闻名中外的庐山、鄱阳湖,在城市以及周边还有很多值得一访的古迹,石钟山就是其中一处
苏轼画像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生于经济发达、重文轻武的北宋,是杰出的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和治水专家。苏轼天赋异禀、才华横溢。他博采众长、涉猎广泛,在诗、词、文、赋、书、画诸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,
前期,上城区文广旅体局推出“上城迹忆·宋风微旅”亚运城市体验文博游线,其中包含:德寿重华、海塘胜迹、吴山揽胜、惠民仁政等多个主题,在这10条精品研学游线中,上城区文广旅体局联合杭州网专门在5月20日下午,开展了“志士仁臣”杭州网小记者专场研
《菩萨蛮·西湖》【宋】苏轼秋风湖上萧萧雨。使君欲去还留住。今日漫留君。明朝愁杀人。佳人千点泪。洒向长河水。不用敛双蛾。路人啼更多。译文湖上秋风、湖上秋雨、湖上行舟,都不忍您离去,您刚想启程,秋风瑟瑟,秋雨潇潇,留住。今天枉自留下你,明天“我
中国的古建筑中,有一座楼异常显眼,它诞生于兵马纷争的三国,却在之后的岁月里,常与诗词歌赋为伴;它耀眼了华夏历史1700多年,少有楼阁能望其项背,它就是黄鹤楼。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;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。崔颢的一首七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