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6-13 21:15:00 | 浏览:79
苏轼,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,这里就不赘述。本文是一篇以游记来昭示哲理的散文,通过记叙、探究“石钟山”得名缘由的过程,说明凡事需要亲临实践、调查研究,才能获得真相,切不可主观臆断、轻信传言。
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宋神宗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六月,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(现河南临汝)团练副使时,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,途径湖州,游览了石钟山,进行实地考察,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,写了这篇文章。
【原文】: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矣。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【译文】:
《水经》说:“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。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振动波浪,水和石头互相拍打,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。这个说法,人们常常怀疑它。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,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,何况是石头呢!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。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,敲击它们,聆听它们的声音,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,鼓槌停止了敲击,声音还在传播,余音慢慢地消失。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。但是这个说法,我更加怀疑。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,到处都这样,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,这是为什么呢?
这段作者从《水经》中引出石钟山,郦道元此山的命名作了一番解释,他说是因为深潭之中,水石相互拍打,声音如大钟,但这个说法依然存疑。同时,又引出唐代的李渤,他在勘察之后,找到了他自己的解释,他说是石头敲打如钟声。但作者依然觉得不置可否,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,这也为亲自游玩考察做了铺垫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原文】: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者。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硿硿焉。余固笑而不信也。至暮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,至绝壁下。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;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;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此鹳鹤也。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舟人大恐。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澹澎湃而为此也。舟回至两山间,将入港口,有大石当中流,可坐百人,空中而多窍,与风水相吞吐,有窾坎镗鞳之声,与向之噌吰者相应,如乐作焉。因笑谓迈曰:“汝识之乎?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;窾坎镗鞳者,魏庄子之歌钟也。古之人不余欺也!”
【译文】:
元丰七年六月初九,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,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,我送他到湖口,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。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,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,硿硿地发出声响,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。到了晚上月光明亮,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。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,有千尺之高,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,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;山上宿巢的老鹰,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,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;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,有人说这是鹳鹤。
我正心惊想要回去,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,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。船夫很惊恐。我慢慢地观察,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,不知它们有多深,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,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。船回到两山之间,将要进入港口,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,上面可坐百来个人,中间是空的,而且有许多窟窿,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,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,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,好像音乐演奏。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:“你知道那些典故吗?那噌吰的响声,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,窾坎镗鞳的响声,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。古人没有欺骗我啊!”
这段主要是写作者在偶然的机会下可以实地考察石钟山,先是敲击石钟山的石头,并没有出现李渤才的效果,更加对他的说法表示否定。
夜游石钟山时,专门乘船到断壁下面一探究竟。这时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描写,塑造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,有远有近,有高有低,有动有静,有形有声,十分逼真,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。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,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,为下文批评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”伏笔。
紧接着作者真正听到了如钟声般的声响,作者寻根究底不断靠近声音的源头,终于发现了声音的奥妙之所在,同时印证了郦道元的解释石钟山的由来,所言非虚。作者探得真相之后,发出了“古之人不余欺”的感慨,同时为下面的抒发议论做出铺垫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原文】:
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,而言之不详;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;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此世所以不传也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,自以为得其实。余是以记之,盖叹郦元之简,而笑李渤之陋也。
【译文】:
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,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,可以吗?郦道元所看到的、所听到的,大概和我一样,但是描述它不详细;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,所以没有谁能知道;渔人和船夫,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。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。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,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。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,叹惜郦道元的简略,嘲笑李渤的浅陋。
这段是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,表明写作意图。首先作者以反问的语气,表达了全文的主旨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,即如果没有亲眼看到、亲耳听到,怎么可以主观臆断呢?,这是作者的石钟山游记的心得。同时,作者虽然认同郦道元的说法,但是他记录简略,总让人产生怀疑。这也是在暗示人们,只有细致入微的工作,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。在这里作者也批判了,士大夫阶层不能实地考察,只能肤浅地理解石钟山的命名由来。这也是在暗讽,士大夫养尊处优,脱离实际,从而陷入了肤浅的层次。作者也提到广大的底层群众,他们身处生产生活第一线,从而能获得实践的第一手资料,但是,它无法被记录保存,更无法上升为理论,从而导致离世界真相最近的人却没有话语权,这也是社会的弊病之一。
有感:
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告诉我们探求真知的过程,在这里简单地描述为:“怀疑、实践、理论”。首先,在那个迷信祖先权威的年代,不管是郦道元,还是李渤,苏轼没有简单地相信他们,而是始终抱有怀疑,这已经是难得可贵。这对于当下提倡创新的我们来说,也是深有启发。
从历史来看,怀疑一直是创新的起点,只有不断打破先前的规则,才能推陈出新。在你研究西方的科学发展史过程中,你会发现上述观点体现得尤为强烈。若是没有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,怎么会知道重物和轻物一起落地;若是没有哥白尼对托勒密的怀疑,怎么会知道宇宙星球运行的奥秘;若是没有牛顿怀疑上帝学说,怎么会知道物有引力定律。西方的科学大厦正是由于一个又一个怀疑下才不断的建构完成,人类认知的触角也在不断的向宇宙延伸。远在东方更重视人文的我们,怀疑精神也在不断地上演。孟子很早就说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,王阳明也在黑暗中苦苦追寻,在怀疑中前行,最终在龙场悟道。身为战士的鲁迅,他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:“从来如此,便对吗?”。相信他们的故事和话语,无不透露出一个道理:“怀疑精神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”。
但是若只停留在怀疑,那么怀疑便会退化成臆想猜测和空谈,变得毫无意义。在这篇文章中,作者是夜游石钟山一探究竟,从而达到了释疑的目的,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实践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总是想得多,却做得少,也就是人们经常批评的:“想法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。若是我们多一分的实践探索,少一些的臆想猜测,或许我们的世界才能少一些纷争,多一些理解。少一些的空谈,多一些的实干。少一些的狭隘,多一分的胸怀。实践的精神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原动力。
有了实践,亦需要理论,这篇文章中也道出了理论工作者的重要性。作者提到:“渔夫深知石钟山的由来,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。”,这也就是为什么石钟山的由来,无法解释开来,再多的实践经验,没有得到很好的流传和继承,那么人类将不断陷入实践的重复中。想想无论是庞大的金字塔构建,或是圆明园的瑰丽,若是我们有一个理论工作者,将过程进行详述,也不会给世界留下这么多的谜团和遗憾。因而,理论也就成为人类知识沉淀中的重要一环,只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,才能不会让人们像西西弗斯一样,每天推石头到山顶,滚落山下又会重新开始。
因此,怀疑、实践、理论,这是有机整体,而不可割裂。回看当下的我们,你会发现怀疑者总是怀疑做事的人,这个干不好那个干不好;做事的人总是鄙视怀疑者,这个不干,那个也不干;理论工作者也总是责怪做事者,没有章法,胡来乱来;做事的人,也总是觉得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,夸夸其谈。于是,他们本来是相互配合,到最后却相互攻击。虽然社会分工是其必然,但是如此乱象,并不利于人类发展的长久大计,希望我们都能够有所反思。
聆听先哲智慧,我们一起学习。
您的关注、点赞、分享、转发是我更新的不竭动力。
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,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。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,取什么名、有什么讲究,其实并不重要。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《石钟山记》之后,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。石钟山苏轼说,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,山下多
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,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。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,取什么名、有什么讲究,其实并不重要。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《石钟山记》之后,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。石钟山苏轼说,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,山下多
欢迎关注头条号《写乎》,您的足迹就是《写乎》!推荐:钱钟书先生的《管锥编》是一本什么书?文/谭汝为(一组湖口县石钟山图片)【作者简介】谭汝为,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,从事汉语词汇学、修辞学、民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。主要著述
原文: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
有一座山,一篇游记让它声名远扬,在文学界和军事界都赋予了传奇色彩,这里既有学术上的各抒己见,又有战场上的兵刃相见。900多年前,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携爱子苏迈深夜泛舟彭蠡口,亲探水浪拍打的崖壁和岩洞,证实了“石钟”之说,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石钟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为得之
苏轼·《石钟山记》英译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枹止响腾
苏轼,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,这里就不赘述。本文是一篇以游记来昭示哲理的散文,通过记叙、探究“石钟山”得名缘由的过程,说明凡事需要亲临实践、调查研究,才能获得真相,切不可主观臆断、轻信传言。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宋神宗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六
石钟山 ,素有“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”之称,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,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。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也是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。 石钟山海拔61.8米,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,面积0.2平方公里。因山
相信去过石钟山的朋友都有过好奇,为什么不是铜钟或铁钟,世上哪有用石头做的钟,就是做好了也敲不响,不响也就不能叫钟。其实,古时候的人也和我们的想法一样。于是乎,一群闲的无聊文人雅士又或文人相轻,都陆续参与到石钟山之名由来辩论中。 首先挑起论
江西九江,因长江九条支流在此地汇聚并流入鄱阳湖而得名,是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,素有“九派浔阳郡,分明似图画”之美称。据统计,九江现有230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,除了闻名中外的庐山、鄱阳湖,在城市以及周边还有很多值得一访的古迹,石钟山就是其中一处
苏轼画像苏轼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生于经济发达、重文轻武的北宋,是杰出的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和治水专家。苏轼天赋异禀、才华横溢。他博采众长、涉猎广泛,在诗、词、文、赋、书、画诸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,
前期,上城区文广旅体局推出“上城迹忆·宋风微旅”亚运城市体验文博游线,其中包含:德寿重华、海塘胜迹、吴山揽胜、惠民仁政等多个主题,在这10条精品研学游线中,上城区文广旅体局联合杭州网专门在5月20日下午,开展了“志士仁臣”杭州网小记者专场研
《菩萨蛮·西湖》【宋】苏轼秋风湖上萧萧雨。使君欲去还留住。今日漫留君。明朝愁杀人。佳人千点泪。洒向长河水。不用敛双蛾。路人啼更多。译文湖上秋风、湖上秋雨、湖上行舟,都不忍您离去,您刚想启程,秋风瑟瑟,秋雨潇潇,留住。今天枉自留下你,明天“我
中国的古建筑中,有一座楼异常显眼,它诞生于兵马纷争的三国,却在之后的岁月里,常与诗词歌赋为伴;它耀眼了华夏历史1700多年,少有楼阁能望其项背,它就是黄鹤楼。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;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。崔颢的一首七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