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6-13 22:17:12 | 浏览:47
第16章寻找
于守业一腔热情地让亲人们知道真实的自己,也就是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于守业,不曾想,却给亲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动。他们怀疑父亲的脑子出了问题,最轻也是得了老年痴呆症。于是,李大脚从此与他形影不离,并发誓要照顾好他的晚年生活。李大脚虽说也六十多岁了,但身体还算硬朗,能吃能睡的,看护个病人应该不成问题。她终日恪尽职守,严密监视着于守业的一举一动,一有风吹草动,就向于定山和媛媛汇报。李大脚出于对于守业的爱护,就连他上个厕所,都要在在边守候。
刚开始,于守业对李大脚的百般看护很不习惯,力争摆脱她的亲密接触,不承想,他越有这样的想法,李大脚越是提高警惕。万般无奈的他,干脆不闻不问了,她爱看就看,爱跟就跟,随她去。但从此他变得沉默了,没事就坐在院子里发呆,只有那棵老树和他厮守、相望,这棵老树是他人生的见证人,当年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树下进行的――把委任状挖出来,埋上;埋上,又挖出来,最后也是在这棵树下撕了委任状,吞进了肚里。这一切,唯有这棵老树最清楚,但树就是树,不是人,无法给他证明什么。他望着树,就流泪下了两行混浊的老泪。忽然间,他想起哥哥于守大还可以给他作证,看来也只有哥哥能证明自己了。
又是一个周末,两家人聚在一起时,他突然冲于守大说:“哥,你说我到底是什么人?他没头没脑的话,让众人一下子哑了口。”
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李大脚。她惊呼一声奔过来,想扶住于守业,仿佛眼前的病人会随时晕倒。他用力地把她甩开,直眉瞪眼地冲于守大说:“哥,你今天把话说明白了,我是不是特务?”
于守大不明白弟弟为什么要这样问,他以为过去的事就如一场荒唐的游戏,过去也就过去了。他当年逃到了台湾,如今不也回来了?弟弟留下,也就是留下了,和普普通通的人一样。他们现在老了,要安度晚上的幸福生活,没想到,弟弟又旧话重提了,当着家人的面。他看着弟弟,想把过去的事情抹平了,便淡淡地说:守业,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吧,还提它干什么?
他抓住了哥哥的胳膊,突然就感到万分委屈,眼泪也流了下来,然后说:“哥,你不知道,我心里堵得难受啊。”
于守大叹了口气,才说:“你是当过几天国民党的兵,四八年陆城解放前,你留下了,我们随部队去了台湾。”
于守大并没有提他特务的身份,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。
“那后来呢?”他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,死死拉住哥哥的胳膊。
于守大又说:“哪还有后来。咱们现在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就是后来。”
“我当特务的事你不知道?”他急得涨红了脸。
“你是不是特务,当时只有中统局的人知道,我怎么知道?”
他记得当年是哥哥把他带到中统局那位上校面前的。把他带进去,哥哥就走了,委任状和037的代号,都是上校亲自授予的,的确没有第二个人在场。但身为特工得长的哥哥应该知道这一切啊。他望着哥哥,看着哥哥的满头白发,泣然道:“哥,你再好好想想,你真的不知道?”
于守大认真地摇摇头。
那你在收音机里对我说的那些话,也是假的了?
于守大说:“当时凡是大陆有亲人的,都被喊去录音了,说的内容是他们早就写好的,我就是给念一念。你怎么能把这事当真呢?”
他傻了似的立在那里,真不知道是自己的脑子出了问题,还是哥哥的脑子出了问题。从那以后,他变得更加的沉默了,抱着头,努力地想过去的事――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,可没有一个能相信他。
后来,他就想到了政府,想到政府的台办,他要向政府说明自己的过去,让政府证明他是什么样的人。
他顺利地找到了台办,还是那位戴眼镜的韩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。见到韩同志,他似乎见到了亲人。当初哥哥寻访大陆的亲人,就是这个韩同志帮助联系上的,他希望通过韩同志,再一次和过去的自己也联系上。于是,他把自己的真实身份说了,说到了一九四八年,也说到了委任状和037的代号。
韩同志很忙,一会儿接电话,一会儿和人打招呼。终于听完他的叙述,韩同志仍是一脸可亲地说:“于老师,咱们的政策是向前看,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主。过去的事就过去了,你是不是特务我们不追究,这不是从前了。”
他听了韩同志的回答有些张口结舌,半晌才说:“可、可我是特务啊。”
韩同志又说:“你在文革时没受到迫害,也没受到打击,我们就没法给你平反。好了,回去好好休息吧。台湾若是还有什么亲属想回来投资,我们举双手欢迎。您老别特务特务的了,现在还有什么特务啊。”
他找组织证明自己的身份,却是无功而返。他只能灰头土脸地回来了。
回到家里,他又坐在那棵老树下,这才发现,自己真的把自己给丢了,他再也找不回自己了。难道真的是自己的脑子有了毛病?这么多年,自己一直都生活在梦里?
他想不通、也想不透,越想越迷糊,目光就穿过那棵老树,费力地向天空望去。天很明,很干净,干净得什么都没有了。他费劲地去想,想着想着,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,一时不知身在何处。他惊恐地大喊:“桂芬,桂芬啊,你在哪里?”
李大脚忙从屋里跑出来,冲他道:“老于,你想干什么,我帮你啊。”
他看到了桂芬,真实的桂芬,陪着他风风雨雨生活了多年的桂芬。这一点是明白无误的,于是他笑了,表情明媚,像个痴呆的老人。
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,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。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,取什么名、有什么讲究,其实并不重要。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《石钟山记》之后,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。石钟山苏轼说,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,山下多
相信去过石钟山的朋友都有过好奇,为什么不是铜钟或铁钟,世上哪有用石头做的钟,就是做好了也敲不响,不响也就不能叫钟。其实,古时候的人也和我们的想法一样。于是乎,一群闲的无聊文人雅士又或文人相轻,都陆续参与到石钟山之名由来辩论中。 首先挑起论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鲁峤 中青报•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)“我的作品是通过顾红旗的视角走进西藏七十余年的峥嵘岁月,也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向十八军将士致敬,向仍然驻守在边防的官兵致敬。”日前,著名作家石钟山长篇小说《我的喜马拉雅》进入《中国新闻出版广
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 还记得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《幸福像花儿一样》这些热播电视剧吗?它们的原著作者石钟山又推新作——反特谍战小说《问苍茫大地》。该书讲述了东北解放前夕,东北局社会部情报科长毕剑与代号为“老爷子”的国民党特务穷尽一生的“猫鼠
【 小说节选 】一篇小说串联起了三十年“中国百姓的生活史”:下乡插队,知青返城,恢复高考,国企改革,下岗分流,房子和房价,时代洪流下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映射出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,作家笔触包罗万象,写尽万家灯火时,人间烟火气。陈建国的编年史石钟山
九江古称浔阳,千百年来流传着各种传说,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属庐山。早在一千多年前,诗仙李白就写过经典诗篇,为它作了免费广告。九江除了庐山,还有很多值得游玩的地方,其中一个地方是位于湖口县的石钟山,这座山就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,海拔仅61.6
欢迎关注头条号《写乎》,您的足迹就是《写乎》!推荐:钱钟书先生的《管锥编》是一本什么书?文/谭汝为(一组湖口县石钟山图片)【作者简介】谭汝为,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,从事汉语词汇学、修辞学、民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。主要著述
来源:中国军网-解放军报洒满阳光的高原——长篇小说《聆听天堂》印象■石钟山内心有阳光,满眼皆温暖长篇小说《聆听天堂》,作者薛晓康。他曾是西藏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,是一名专职的军旅作家。现已退休,长居成都。薛晓康生于西藏军营,长在西藏军区保
石钟山老师,有名作家、编剧、导演、中国内地作家、影视制作人。2001年,电视剧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热播,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,由孙海英和吕丽萍联袂出演的石光荣、褚琴夫妇,与以往的军人形象都有所不同,尤其是石光荣这一角色、更是把老一辈军人塑造得有
《石钟山记》是苏东坡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游记,历来评价甚高。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称:“坡公此记:议论,天下之名言也;笔力,天下之至文也;楷法,天下之妙画也。”(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)明代学者郑之惠称:“此是性灵上带来文字,今古所
今日推荐《小说月报》2020年第3期封二专栏“作家现在时”石钟山访谈。石钟山,武警总部政治工作部创作室专业作家。著有长篇小说《玫瑰绽放的年代》《大院子女》《遍地鬼子》等,中短篇小说集《旧辙》《激情燃烧的岁月》《军歌嘹亮》《幸福像花儿一样》《
九江的“石钟山”因宋朝苏轼的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《石钟山记》而天下闻名,素有“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”之称。石钟山的平均海拔只有61.8米,相对高度大约在40米左右,整个面积也才只有0.2平方公里。皆因山体石多隙,江水与岩石相搏击,就产生了如钟鸣
原文: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自以
终究还是军人——读石钟山长篇小说《五湖四海》作者:潘凯雄(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、文学评论家)知道石钟山大名,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短篇小说《兵舍三味》,而其名声大振则恐怕还要等到本世纪初他编剧的、且被无数电视台播出了无数轮的长篇电视连续
这一日王母娘娘到仙界蟠桃园游玩,看蟠桃园的仙桃成熟了,就选定了五月初五开蟠桃大会,宴请众仙,她吩咐众仙女采集琼浆玉露,在凌霄宝殿摆好琉璃盏,挂起红玛瑙,紫珊瑚,两边摆好金钟,中间通道铺满了五天红云。布置好以后整个大殿金碧辉煌,美不胜收!王母